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我們必須通過培育系統的生態文化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生態文化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制度規約、行為典范和物質文化,并通過教化、規制、示范、樣板等進行生態文化培育,旨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系統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支撐。
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苯鉀Q好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補齊發展中的生態短板,確保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應當看到,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盡管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態文化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生態文化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制度規約、行為典范和物質文化,并通過教化、規制、示范、樣板等進行生態文化培育,旨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支撐。
第一,以價值認同與觀念創新為主要內容,不斷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念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偉大變革,是一項基于理念支撐和公眾參與的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各項經濟權益的不斷實現,人們從祈求溫飽到謀求環保,從渴望生存到渴求生態,從講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品質,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心理訴求與現實狀況的反差,使得生態環境的短板愈發凸顯。誠然,人們的生活品質與生態環境的質量密切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可以為人們提供安心、放心、舒心、開心的衣食住行。然而筆者在基層調研中發現,人們不同程度地對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資源能源挑戰、生態權益共享等方面存在認識偏差,從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認同與觀念創新上失之偏頗,影響了公眾生態參與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為此,首先,對全國開展的生態文化教育活動進行統一規劃與部署;其次,要大力加強生態環境質量及其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形式可以喜聞樂見、靈活多樣,如利用知識競賽、公益講座、企業征文、電視互動等形式,不斷增強人們的環境危機意識、環保知識教化與生態情感認同;再次,要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內容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的藝術創作,利用藝術形象在全社會營造“保護生態環境光榮,破壞生態環境可恥”的良好輿論氛圍,增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認可與價值追求。
第二,以完善制度與落實制度為主要抓手,不斷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文化,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展現制度規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在表面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資本逆生態性,加劇了資本對自然生態的掠奪、資源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破壞;但就其本質而言,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人類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誘因。這一論斷昭示我們,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在根本上依賴于合理的社會制度安排。2016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的集體學習時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鄙鷳B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應當做到在程度上必須威嚴,在內容上必須全面,在過程上必須銜接,形成全社會的制度認同與制度思維。這就說明,好的制度重在落實。好的制度設計必須見諸于實踐,使之成為行動的規制、規約和規范,才能取得預期的善治效果。應當充分推廣生態文明示范區和試驗區在“先行先試”進程中所探索與形成的生態補償和常態化等生態責任制,并使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尤其是由實踐而形成的制度理念與范式,是培育形成主體合力的生態制度文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
第三,以榜樣示范與先進帶動為主要路徑,不斷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文化,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行為典范。在觀念文化認同和制度文化內化于心的基礎上,做到在實踐中外化于行,以此促進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道德內省,先進帶動、榜樣示范,才能將生態行為文化貫徹于人們的具體實踐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與行動合力。首先,積極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行為并使之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養成。由于人們的認識上不到位、觀念上不跟進、行為上不規范,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資源能源、破壞生態環境。其次,推廣先行示范區與試驗區建設的經驗與做法,發掘和培育先進典型,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導向與實踐典范。
第四,以優美生態與共享成果為主要載體,不斷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的物質文化,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物質外化。由理念而制度、行為再到物質,由內而外,內與外之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生態物質文化作為生態文化外顯的表征,是培育生態文化的物質具象與重要平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成就如藍天碧水青山,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尤其是人們能夠分享到,容易喚起和激發人們內心的生態情結與情感依存,增強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與自信心。鑒于此,首先,要宣傳和推廣“海綿城市”“綠色銀行”“天然氧吧”建設中的先進典型與成功案例,讓生態環境保護的物質文化廣為傳頌、深入人心;其次,在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試驗區建立若干個生態文化展示館,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向社會公眾推廣生態文化所蘊藏的理念支撐、制度范式與行為典范。
綜上,通過頂層設計與區域創新相結合、理念支撐與制度范式相銜接、行為典范與物質外化相契合,不斷推動生態文化教育的補位、生態文化宣傳的到位、生態文化示范的進位,有效地凝聚觀念認同、增強價值共識、促進公眾生態參與,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胡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