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Study
作者簡介:胡友峰,男,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濟南 250100
原發信息:《中州學刊》第201811期
內容提要: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已經走過30年的歷程,在這30年的發展歷程中,生態美學在學理建設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得到初步的建構。當然,生態美學研究還存在著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現在生態美學的主導話語形態還沒有確立,生態美學還沒有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抓手。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系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時代背景,加強系統的理論建設,挖掘、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加強中西對話。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30 years.During the 30 years,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cademic theory construction,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been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Of course,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dominant discourse patter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not become the gripping device(or focus)of constructing a beautiful China.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must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excavate and absorb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ncrease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關鍵詞:生態美學/話語形態/生態文明/生態智慧 ecological aesthetics/discourse pattern/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wisdom
標題注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形態研究”(18ZDA024)。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美學成為我國美學領域一種富有創新性的理論形態。生態美學的產生具有深刻的時代根源與哲學根基。1972年斯德哥爾摩國際環境會議召開,自然生態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生態美學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的。2007年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為基本國策,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構想。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并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環境保護策略。生態美學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正在進行中的事業。生態美學作為一種新的美學觀念,在目前存在著中國生態美學、歐陸現象學生態美學和英美分析美學之生態美學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國的生態美學尚在建設之中,要建構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形態,就需要對生態美學發展的學術史進行系統的梳理,從中發現建構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的理論資源、話語方式和理論原則。
一、中國生態美學的發展歷程及學理建設
國內生態美學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引進介紹時期(1987-2000年)
1987年,鮑昌主編的《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中首次將文藝學的研究同自然的生態聯系起來,提出“文藝生態學”的概念,認為“文藝生態學”是將文學藝術與自然生態、社會環境等其他相關因素相結合,研究其間互相關系的科學,并通過這些交互關系的分析和借鑒,來找出文藝演進乃至消亡的種種規律。這可以說是我國學術界第一次萌發的與“生態美學”相關的研究。
1991年臺灣學者楊英風發表《從中國生態美學瞻望中國建筑的未來》一文,從生態美學方面來思考建筑,提出未來中國建筑的發展不應一味仿制西方科技文明的建筑模式,而應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天人合一”“有容乃大”等關系的智慧,試圖為未來中國建筑指出一條符合“生態美學”的出路。雖然作者提出未來中國建筑的發展應遵循傳統中國文化中“生態美學”的智慧,卻并未就什么是“生態美學”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但這是“生態美學”一詞在中國學界的首次提出。
曼科夫斯卡婭寫于1992年的《國外生態美學》(由之譯)是我國刊出的第一篇生態美學文章。作者從審美對象、審美價值、審美教育等方面詳盡地介紹了國外生態美學發展的現狀(實際是環境美學),開篇即提出其重要觀點:“現階段國外生態美學的發展,已遠遠超出了就藝術中的自然問題進行傳統研究的范圍?!雹僮髡哒J為,藝術雖然同自然的生態客體一樣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感受,但藝術和自然不可互相替代,二者之間有著復雜的互相吸引又互相分離的關系。
1994年,李欣復發表《論生態美學》一文,對生態美學產生的背景、需要樹立的基本原則及未來發展進行論述。作者分析了人類發展的三個時期(原始、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期)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生態美學”是生態危機下人類綠色意識覺醒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研究地球生態環境美為主要任務與對象,是環境美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其構成內容包括自然生態、社會物質生產生態和精神文化生產生態三大層次系統”②。為了維護這“一切美的創造發展出路”③,鞏固這“對于人類具有的最高審美價值”④的平衡,作者相應指出了應該樹立的三大美學觀念和三大原則方法。
以上兩篇文章可以看作我國生態美學萌芽的標志。除此之外,國內其他學者也陸續關注到“生態美學”這一新興美學觀念并進行思考研究。例如,劉光明的《關于生態環境的倫理學和美學思考》從歷史和文化根源上深入分析了人與自然分裂的原因,并提出必須從科學、道德、審美三個方面來重新彌合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主客體尺度得到真正的統一,重建生態美。王玉蘭的《生態美學和審美心理圖式》一文,以審美心理圖示為切入點,指出生態美學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基礎超越了西方現代美學中的二元對立,其生態整體意識取代了人類中心意識,并認為這種美學主張不僅是對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審美反思,更是對傳統理性美學理論的突破。
1999年10月,“生態與文學”國際研討會(海南省作協主辦)的召開拉開了我國生態美學與文學方面國際學術會議的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學者就人類發展與生態、文學等方面的問題各抒己見。同年,魯樞元主編的《生態精神通訊》創刊,成為我國生態文學發展的一個陣地,這意味著我國生態美學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理論建設時期(2000-2007年)
這一時期,國內學者出版了大量的生態美學、生態文藝學和生態批評專著,發表了許多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從多個角度和不同的側重點對生態美學展開深入研究;舉辦了眾多相關的學術會議;譯介了多部西方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重要著作。這一時期,生態美學、生態文藝學等相關學科蓬勃發展,生態美學成為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門類。
1.學術著作對生態美學學理建設的推進
2000年12月,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生態文化叢書”(共6本),這套叢書從人文、社科多個方面對人類開始認識到的生態問題進行探討,填補了我國生態文化領域研究的一些空白,拓寬了國內生態文化的研究視野。其中,徐恒醇的《生態美學》是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生態美學專著。作者以“生態美”為核心范疇,站在生態審美創造的角度上對人的生存環境、城市景觀和生活方式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探究了生態審美觀的形成以及生態美的意義和作用。該書的最大貢獻在于區分了“生態美”這一核心范疇。作者認為,“生態美”與“自然美”不同,自然美是自然所具備的審美價值,“生態美卻是人與自然生態關系和諧的產物,它是以人的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作為審美觀照的對象”⑤。作者指出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建立在人與諸生命、環境的普遍聯系之中,這種互相依存、榮辱與共的生命關聯能喚醒人與自然的共鳴,使人認識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而這種生命關聯和審美共感正是生態美學所要體現的。在國內第一部生態美學著作中,徐恒醇明確指出:作為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的警醒、反思與超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時代”已經到來。
“生態文化叢書”中另一本有分量的著作——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是我國第一部生態文藝學著作。魯樞元在“引言”中便指出生態文藝學的目標在于“試圖探討文學藝術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關系,進而運用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來審視文學藝術”⑥。作者認為人類生態狀況反映在人類種種文學藝術活動中,并不僅僅局限于“環境文學”“環保藝術”等狹義的“生態文藝”,所以這里的“文學藝術”囊括了人類全部的文學藝術活動。該書上卷將文學藝術放進整個生態領域中進行了總論,論述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在一定環境下產生的作為一個功能系統的文學藝術的位置和意義;創造性地提出生態學“自然”“社會”“精神”的三分法,并分別分析它們與文學藝術的關系;最后提出“后現代”是生態學時代,在這個人類生態學的新時代里,文學藝術將發揮重大作用。下卷則是理論的應用,作者借由生態學的多元視角,對文藝活動及作品的一些重要環節和問題進行分析?!渡鷳B文藝學》一書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該書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上對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重視文學藝術對于生態建設的作用;第二,該書對“文學是人學”進行了再探討,解讀了錢谷融“文學是人學”命題中的生態意識,并系統地對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生態文化立場上的分析。該書語言具有散文式的優美風格,可讀性強,但也因其文風造成了一些觀點的含混模糊。
同年5月,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的文藝生態學著作。該書在生態哲學的啟示下,以馬克思主義中“自然向人生成”這一命題為理論起點,對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生態觀進行了挖掘,明確提出了“人本生態觀”和“生成本體論”的新觀點,進而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的文學藝術各方面進行了生態維度的論述,揭示了文藝的生態屬性和審美所蘊含的生態尺度。該書的貢獻在于發掘了馬克思思想中的生態哲學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進行了重新闡釋,構建生態化的維度。但由于處于國內生態美學發展的初期,該書對國內外生態理論與批評以及環境美學的一些最新學術思想吸收不夠。
2002年6月,張皓出版《中國文藝生態思想研究》,作者系統地對中國儒家、道家、佛道、禪道等傳統思想中包含的文藝生態思想進行挖掘,并將《紅樓夢》《牡丹亭》等一些經典作品放置在生態美學的維度中進行解讀。對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所包含的文藝生態智慧的系統分析,在當時尚處于待挖掘的狀態,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古代文學中豐富的文藝生態思想。同月,袁鼎生出版《審美生態學》,提出了“審美生態觀”。作者認為,審美生態觀賦予美學生態維度,促成審美人生,規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更高的生態目的,促進整個大自然有更高程度的秩序化,它“不僅僅是美學體系的更替,也不僅僅是美學主潮的變換,而更是一種新的美學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宇宙精神的高揚”⑦。
2003年10月,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⑧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作者2001至2003年的14篇論文。曾繁仁明確提出中國文論轉向的問題,在該書及其后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里,作者抓住生態美學的界定、內涵、研究意義以及生態美學與哲學、倫理學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大部分學者將生態美學看作一門新興的學科來研究不同,曾繁仁指出,生態美學是當今生態文明時代的一種美學形態,是美學的現代轉向,生態美學還不是一門獨立學科。所以,他的生態美學研究都是在“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的框架下進行的系統論述。他認為,“對于生態美學的界定應該提到存在觀的高度。生態美學實際上是一種在新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有關人類的嶄新的存在觀,是一種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是一種新時代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一種‘綠色的人生’”⑨?!吧鷳B存在論美學觀”以馬克思唯物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這一美學觀認為,與傳統文學批評和美學相比,當下時代語境下的生態批評和生態美學最大的理論原則轉變是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態整體主義”,與此相適應的是從“工具理性世界觀”到“生態世界觀”、從“主客二分”的出發點到“有機整體的一元化”的轉變??傊?,這一美學觀“以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基本出發點,包含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包含著生態維度的當代存在論審美觀”,“是美學學科在當代的新發展、新延伸和新超越”。⑩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為當代美學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是國內生態美學發展的一個根本標志。
2005年11月,彭鋒的《完美的自然——當代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出版。與之前研究者從概念、內涵、與社會、與人的精神、與生態文學的關系研究生態美學的方法不同,該書站在哲學本體論的角度對“自然美”進行了反思。作者首先提出了當代環境美學關于自然美的研究理論基礎是缺位的,它缺乏一個哲學內涵:“這種審美價值的評估工作的哲學基礎并不清楚。那些所謂的美學標準只是人類在文化世界中逐漸確立起來的,它們最多適應于文化世界中的事物?!?11)進而,彭鋒以“自然全美”這一命題為立足點展開討論。他認為因為“自然全美”,所以每個事物都“努力與自身同一”,在這樣的前提下,需要從美學和倫理學的雙重角度考慮,去欣賞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事物。其中,在倫理學方面要考慮“在爭取自我獨立的同時,如何尊重他者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真正接受多元的問題”(12)。作者分析了康德、阿多諾、杜夫海納以及中國儒、道、禪三家的有關理論和思想對自己觀點加以佐證。該著作對西方環境美學和中國自然美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6年7月,魯樞元的《生態批評的空間》出版。作者從多個方面闡發了自己對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新見解,指出生態批評的對象不僅僅是文學藝術,還涉及整個人類文化。該書中提出的新見解引發了現代批評的學術轉向,文學批評的指導和主題由傳統對“人”之觀念的弘揚轉向一種和生態新相融合的道德律令之恪守,走向人文與自然深度關聯、相互借鑒的主體間性。
2007年4月,陳望衡的《環境美學》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以環境美學命名的著作,作者在書中試圖建構一個嚴密的環境美學理論體系。該書大體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環境美學學科性質的論述,包括其興起背景、概念、視野等方面;第二部分分析了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第三部分是對“環境美”的論述,作者先對環境美的性質、功能、本體等問題進行總論,隨后對“自然環境美”“農業環境美”和“城市環境美”分別進行論述。作為建立環境美學體系的首個嘗試性成果,該書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學術概念、理論和命題,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思想資源。在環境美學的學科性質部分,作者取得了如下開創性的理論成果。第一,論述環境美學的興起時,作者對環境美學與傳統美學進行了區別,認為兩者的研究重心分別是藝術和自然,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比之傳統美學擴展了生態主義的內容,環境美學使美學不再束之高閣,而是走向生活,走向實踐,是對傳統美學研究領域的拓展。第二,作者從存在論角度出發,將環境定義為人化的自然。第三,作者反對西方學界中將環境與藝術完全分立的觀點,認為應將兩者結合,走“環境藝術化”或“藝術環境化”的道路。第四,作者指出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雖然都對環境進行研究,卻二者并不等同。生態的問題不僅僅存在于環境之中,生態美學是借用生態學這一視角來重新審視美學;而環境美學是將環境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它需要從包括“生態”在內的眾多視角來進行研究,所以兩者不能等同,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環境美的論述部分,作者也提出了許多新觀點。第一,作者指出環境美學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第二,在環境美的功能方面,作者對“資源”與“家園”兩種環境進行區分,指出環境作為人們的居住場所具有“宜居”“利居”和“樂居”三重性質,“在環境美學的視域內,‘宜居’進而‘樂居’是環境美學的首要功能,而‘樂游’只能是它的第二功能”(13)。第三,作者指出了環境美學的主體是“景觀”。作者認為,“如果說藝術美的本體是意境,那么環境美學的本體就是景觀。它們是美的一般本體的具體表現形態。景觀的生成是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的作用”(14)。這兩方面分別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因素——“景”,和主體感受環境、欣賞環境時的主觀心理因素——“觀”。此外,作者還批判了“自然全美論”,提出了“自然至美論”等觀點。該書的問世,不僅豐富了我國環境美學的理論建設,更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2007年12月,曾繁仁的美學論文集《轉型期的中國美學》出版。該書第三部分“生態美學論——由人類中心到生態整體”包含了作者近十年間與生態美學有關的17篇論文,對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生態美學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這些論述主要涉及以下重要問題:第一,生態美學的產生發展。作者指出生態美學的產生是為了適應社會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現代轉型,為了適應哲學、文學、美學等一系列學科由“人類中心”到“生態整體”的轉型。第二,對生態美學觀的建設。作者明晰了生態美學觀的基本范疇,論述了生態美學觀的超越性,并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進行充分探討。第三,生態美學中的中西資源。作者闡釋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等老莊道家思想以及《詩經》中的生態思想,同時也挖掘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第四,生態文學與城市文明建設以及城市休閑文化建設的聯系。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無論在審美研究的思維方式還是在理論建設的維度上,都有重要創新,因此中華美學學會前會長汝信稱:“因此我以為生態美學的提出是我國學術界首創,正好填補了生態研究的一個空白,無論是在理論上或是在實踐上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15)
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下,眾多學術專著的出版、各類相關主題國際會議的召開,推動了生態美學思想的發展與碰撞,為我國生態美學的深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這一時期生態美學的學科建構以及相關問題的明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2.譯介式、評論式研究的推動
對國外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的翻譯引進和評論研究,也是國內生態美學興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國生態美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一個從思考其思想淵源、梳理其發展歷史,到深入探究其思想內涵、建構系統框架,最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業已發展起來的生態思想以辯證的眼光對西方生態美學、生態批評思想進行全面“評價式引進”研究的演變過程。
在譯著方面,這一時期國內翻譯出版了多部西方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著作。陳望衡與美國環境學家柏林特聯合主編的“環境美學譯叢”在2006年3月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柏林特的《環境美學》與瑟帕瑪的《環境之美》。同年6月,加拿大學者卡爾松的《環境美學》也經由滕守堯主編的“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被引進。至此,國際上三位著名環境美學家的代表著作均在這一時期被譯入國內。2007年4月,柏林特主編的《環境與藝術:環境美學的多維視野》由劉悅笛等翻譯引進。國外代表性著作的翻譯引進開闊了國內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研究的視野,為其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思想資源,對國內生態美學思想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這期間,我國學者也逐漸開始以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的生態美學思想,或是汲取其中具有借鑒價值的思想資源,或是針對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出現了一些對西方生態美學、生態文學、生態批評思想進行評價式引進研究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王諾的《歐美生態文學》和胡志紅的博士論文《西方生態批評研究》。
2003年8月,王諾的《歐美生態文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對歐美生態文學進行研究的學術專著。該書縱向梳理了歐美生態文學思想基礎(歐美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發展概況;結合西方各個時期生態文學代表作家的作品,對歐美生態文學的諸多思想內涵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并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結合西方生態文學的眾多資源,作者在“導言”中給生態文學下了這樣的定義:“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間關系和探尋生態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生態責任、文明批判、生態理想和生態預警是其突出特征?!?16)
2006年7月,胡志紅的博士論文《西方生態批評研究》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對西方生態批評進行深入系統探究的學術專著,具有獨特的立場和開拓意義。該書在“生態中心主義”的立場指導下,對西方生態批評產生的社會、哲學、學術背景,發展歷程、理論構建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既分析了我國生態批評的興起與發展,也指出了中國生態批評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中國生態批評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在翻譯和評介的研究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王諾在2004年組建的“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該團隊致力于國外生態文學的研究,不僅系統宏觀地介紹歐美主要語種和國家的生態文學,還著眼于作家作品的個案分析。該團隊堅持對一手資料全面掌握的原則,采用實踐分析和批評理論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多元開放的視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逐漸成為國內生態文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翻譯引進和評價式研究的貢獻不僅在于引進了西方相關的思想,為國內生態美學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可供參照的學術資源和思維方式,更是為國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國際學術視野。這不僅使國內生態美學研究實現與世界同步,更在互動中有足夠的平臺發聲,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3.學術論文對生態美學研究的推動
在此期間,學界還涌現出許多相關論文,研究者以生態美學為立足點,站在不同角度展開研究,豐富、活躍了生態美學的發展。學術論文對生態美學研究的推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生態美學的學理基礎進行反思。例如,朱立元在《尋找生態美學的存在論根基》(2005)一文中將生態美學的理論根基歸于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和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儀平策的《從現代人類學范式看生態美學研究》(2003)從人類學范式出發,為生態美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并論述了這一視角的意義功能。賴大仁在《論生態美學研究的價值立場》(2005)一文中指出當今生態美學的研究不應該絕對地看待“人類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最后的立場還是要回到馬克思主義中來,尋求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有機統一。孫琪在《問題與出路——對今年國內生態美學研究的反思》(2004)一文中指出生態美學研究存在概念、范疇模糊,對古典的闡釋過于淺表,缺少扎實的個案分析等問題,應從基本理論、批判理論和應用三個方面入手來促進生態美學的發展。
(2)挖掘中國古典生態審美智慧。例如,鄧紹秋在《論禪宗的生態美學智慧》(2002)一文中從禪宗的自然觀、生命觀、心性論、認識論和解脫論五個方面來探討禪宗思想中的生態智慧,對“緣起”“無我”“眾生平等”等觀念進行了生態的剖析。李天道在《和:中國傳統生態美學之境域構成》一文中分析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和”的內涵及其“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特質,是美學追求中最根本的境域構成。陳偉、種海燕在《儒家社會生態美學思想與道家自然生態美學思想的比較》(2006)一文中對儒家和道家分別側重的“社會生態的平穩”和“自然生態的穩健”進行了比較,并論述了它們對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借鑒意義。
(3)對生態批評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例如,張旭春在《生態法西斯主義:生態批評的尷尬》(2007)一文中指出生態批評的終極問題是反思現代性,而不是單純的闡釋生態問題。王曉華在《后現代主義話語譜系中的生態批評》(2007)一文中確定了生態批評的后現代性,分析了其重視差異、去中心、多元性的特征。黃建烽的《生態美學視域中的沈從文小說》(2003)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分析了沈從文小說中構建的“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對照,在這一對照中結合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反思,對人性進行了探索。楊亭的《論〈格薩爾王傳〉的生態美學思想》(2006)從《格薩爾王傳》中描繪的地理環境、宗教傳統和藏族生活來挖掘其中的生態智慧,為生態美學挖掘出具有民族地域特征的生態理論資源。這些論文推動了我們對生態批評的本質認識。生態批評的文本實踐從生態視角對一些名家名作以及社會文化進行生態美的重新解讀,挖掘其中的生態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三)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初建時期(2007年至今)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至此,生態美學研究也從理論研究的邊緣進入主流,開始進入新的建設時期。2012年,“美麗中國”正式被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之一。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期“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提出和積極實踐為我國生態美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機遇。
1.對中外生態美學相關成果與資料進行翻譯、介紹和梳理
在這一時期,國外著名生態美學家與環境美學家的重要成果幾乎都被譯介到國內。如阿諾德·柏林特的《美學再思考:激進的美學與藝術學論文》(肖雙榮譯,2010);程相占、阿諾德·柏林特等人編著的《生態美學與生態評估及規劃》;格倫·A.洛夫的《實用生態批評:文學、生物學與環境》(胡志紅譯,2010);勞倫斯·布伊爾的《環境批評的未來:環境危機與文學想象》(劉蓓譯,2010)等。
對西方生態觀念的深度挖掘,使國內評論式研究持續發展。2007年和2008年,王諾分別出版《生態與心態——當代歐美生態文學研究》和《歐美生態批評》。2008年,李美華的《英國生態文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英國生態文學的專著。2015年,胡志紅出版《西方生態批評史》一書,該書梳理了近40年來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進程、基本特征,對勞倫斯·布伊爾、帕特里克·D.墨菲、斯科特·斯洛維克等人的生態批評思想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西方的研究和中國的現狀,對中國生態批評的發展做出評價。2016年,“英語文學與生態批評”學術研討會在貴州大學召開,會后出版論文集《英語文學與生態批評》,收錄的文章包括分析當代英文文學中的生態思想、從生態角度對英語經典文學進行的解讀以及中西生態批評和生態文學的比較研究。劉彥順的《生態美學讀本》(2011)收錄了國內外生態美學及其相關方面的經典文獻。
在對西方生態觀念深度挖掘的同時,國內學者對中國古典儒釋道的生態審美智慧也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例如,趙鳳遠的《莊子的生態審美智慧解析》(2014)將莊子的生態美學思想放置在一定歷史語境中來分析,分析了莊子生態智慧的產生背景和歷史價值,并揭示了其歷史局限性。盧政等所著的《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研究》(2016),探索了古典美學中主要范疇的生態智慧及其發展變遷,對儒、道、禪等主要流派和《詩經》《樂記》《世說新語》等古典美學重要典籍中的生態智慧進行了挖掘。
2.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得到初步建設
2010年,曾繁仁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生態美學導論》初步建設起他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話語體系,這是生態美學中國話語形態建構的一個理論突破。該書首先對生態美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和研究方法進行了論述,討論了生態美學學理建構中的諸多問題,如當代生態整體論、生態存在論問題等。該書是國內第一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綜合中西古今思想資源,全面論述生態美學這一嶄新美學理論形態的論著。曾繁仁在書中詳細分析了生態美學建設對于中國現實的緊迫性,他提出了五個現代化,即在原來基礎上增加“生態現代化”的建設構想。
曾繁仁在2015年出版的《生態美學基本問題研究》中,進一步闡發了他的生態存在論美學理論構想。該書共三編:第一編“當代生態審美觀的基本問題”,主要探討了存在論生態哲學、氣本論生態生命哲學、生態美學視野中的自然之美等,他認為生態美學的核心命題主要是建構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第二編“當代生態審美觀的基本范疇”,論述了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生態審美本性論、詩意的棲居、生態現象學、生態語言學等。他指出,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有兩個,一個是存在論生態哲學與美學,另一個是氣本論的生態生命哲學與美學。他強調,生態現象學是生態存在論美學的基本方法與根本途徑。第三編“中國傳統生態審美智慧的當代意蘊”,闡發了“道法自然”“氣韻生動”等中國傳統生態審美智慧范疇及其在當代的生態審美意味??傊?,該書對生態美學相關命題的思考,對生態美學基本領域及范疇的探索,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的重新闡釋,都體現了作者在構建中國生態美學理論體系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值得一提的還有程相占的《生生美學論集:從文藝美學到生態美學》,該書概括了生生美學的十年進程及其重要內涵。程相占指出,生生美學“是以中國傳統生生思想作為哲學本體論、價值定向和文明理念,以‘天地大美’作為最高審美理想的美學觀念,它是從美學角度對當代生態運動和普世倫理運動的回應”(17);生生美學的目的是為生態美學提供一個本體論的基礎,對“文明”對立面“文弊”的反思批判是其思想主題。作者提出,生態美學以前的美學研究,特別是實踐美學,對現代文明和實踐的合理性不斷地進行論證,卻極少有對物質生產實踐帶來的種種弊病,即“文弊”的反思,而對“文弊”的批判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生生思想除了為生態美學的建構提供基石,還可以拓展到環境美學、城市美學和身體美學的思考中去。程相占“生生美學”的研究,同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陳望衡的環境美學研究,以及魯樞元等人的生態文藝學與生態批評研究,共同組成我國生態美學當代話語體系的四種理論形態。
3.召開多次學術研討會,出版多部重要論著
在這期間,我國召開了20余次生態美學及生態文藝學、生態批評等方面的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幾十部相關論著。僅曾繁仁就出版了《生態美學導論》(2010)、《中西對話中的生態美學》(2012)、《生態美學基本問題研究》(2015)、《文藝美學的生態擴展》(2016)等生態美學的重要著作。陳望衡出版了《環境美學前沿》(共三輯,分別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出版)、《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2014)等。除此之外,相關的重要學術成果還有很多。例如,楊平的《環境美學的譜系》揭示了環境美學譜系“家族相似”性質下各自的多樣性;王諾的《生態批評與生態思想》對作為生態批評理論之基礎的生態思想進行全面探討;王茜的《現象學生態美學與生態批評》將海德格爾、梅洛·龐蒂、杜夫海納等人的現象學思想系統運用于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研究中。這一時期一系列重要學術觀點被提出,理論研究走向深入,陳望衡、曾繁仁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學界均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二、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的問題域
在過去的近20年間,我國生態美學無論是在理論構建還是生態審美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生態美學作為一種美學范式的新轉向,其理論建構涉及哲學基礎、意義內涵、對象范疇、方法論等一系列問題。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許多專家學者逐漸形成一套自己較為系統的生態美學觀并影響甚廣,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陳望衡的環境美學是這些研究的代表。生態美學基本理論在各種不同觀念的產生與爭鳴中逐漸明晰,一些方面甚至較之國外有更大的突破。概括說來,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的問題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哲學基礎
從“實踐美學”到“生命美學”再到“生態美學”,隨著我國美學發展的進程,其哲學基礎也逐漸突破。傳統實踐美學認為美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是關于認識論的問題;生命本體論美學的出現,一方面補充了實踐美學“實用性壓倒審美、理性壓倒感性、現實性擠壓超越性”(18)的不足,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審美中人之自由和感性的濫觴;生態美學不僅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的突破,也是美學發展中哲學基礎的一次重大突破。生態美學究竟以何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學界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歸結起來,這些哲學基礎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從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尋求理論基石。這一類有三種代表性觀點:其一,曾繁仁提出以馬克思唯物實踐存在論作為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對西方當代生態哲學成果的優秀部分以及中國傳統生態觀念中的優秀思想加以吸收利用。他認為馬克思唯物實踐存在論與西方當代的存在論雖然都超越了傳統的認識論和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但西方當代存在論具有唯物的、立足現實社會基礎、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中超越了“美的規律”等一系列優越性(19),這些特征對生態美學強調突破主客二分的限制、力求協調現實生態世界中各要素之間的平衡、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二,曾永成指出“人本生態美學”以馬克思生成本體論的“人本生態觀”為哲學基礎。他認為:“基于人本生態觀的美學,可以在生命活動的節律感應中找到審美活動的生態本原,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根本規律確立審美價值的生態尺度,從生態進化和人性生成的高度對精神之美進行本體性定位,并揭示自然之美對于人性生成的生態意蘊?!?20)這一哲學基礎使人本生態美學既跳出了人類中心主義,又超越了生態中心主義,既肯定了審美中的實踐范疇,又強調實踐的生態調節目的。其三,陳望衡指出了生態哲學中與生態美學緊密相關的三個問題,即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主客之間的關系、自然人化與人的自然化(21),認為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是生態哲學。
(2)從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挖掘生態美學的源頭。例如,劉恒健以道家老莊所說的“大道”思想為根據,認為“大道形上學”是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展現為生態美學中主客二分的超越和本質與現象的融合。(22)王玉蘭則認為,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一種“天道觀”,即遵循萬物運行的本性。(23)
(二)思維模式和立論角度
在研究的思維模式和角度立場上,生態美學也對傳統美學有所超越。無論是傳統實踐美學的“二元對立”還是生命美學生命體驗中的“整體一元性”,都是將“人”擺在一個無可比擬的高度,都屬于一種“人化的美學”,正因對“人”這一因素的過度強調,它們無法應對當下自然生態環境危機等現代性的困境。生態美學主張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人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在審美過程中,人與自然始終是一體的。曾繁仁在《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國生態美學研究》一文中明確地對生態美學這種思維范式和立場的超越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對比實踐美學,生態美學是由對美的實體性到關系性的超越;是由張揚人之力量的主體性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平等共處的主體間性的超越;是由人化的自然到對自然部分“復魅”的超越。生態美學對美的思考也不再僅局限于形式的優美、和諧,而去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詩意的棲居”“美好生活”等層面。
關于生態美學中“生態整體觀”的思維模式也有學者給予了關注。如儀平策提倡將生態美學的思考與現代人類學的思維范式結合,認為“現代人類學范式對于生態美學研究的意義主要有四:一是人類學作為以具體直接的人類生活為終極存在的思維范式,超越了主客二元的傳統思維模式,從而徹底還原了生態美的和諧本質;二是超越了實踐論美學的工具論、認識論局限,恢復了馬克思存在論實踐觀的現代品格;三是使生態美學超越了一般生態學范疇,使之進入真正人文的、審美的領域;四是有助于建構一種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美學”(24)。
(三)功能
關于生態美學研究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促進現代美學的發展。生態美學研究將主客有機統一的觀念帶入美學領域,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帶進美學的思考,為現代美學注入新鮮血液,促進人與自然水乳相融的生命共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2)彌補科技泛濫下的生態異化。生態美學研究反思了“科技視野”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為其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和途徑。(3)改善人的精神生態和價值追求。生態美學研究有助于人們建立起整體的生態文化觀和健康的生存價值觀,為“宜居”“樂居”以及人的健康發展提供正確的理論導向。(4)弘揚傳統文化。生態美學的發展重新挖掘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為弘揚中國文化提供了契機。(5)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美學研究為生活和生產方式向綠色、健康、文明、科學方向發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四)范疇和對象
曾繁仁認為,生態美學的提出首先就在研究對象上將“自然”的概念納入審美范疇中。但這一“自然”并不是將單純的自然無機物作為研究對象,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因為人與自然并不是主客二分,而是一個整體,自然的美依賴于人的實踐,并沒有獨立于人的“自然美”。曾繁仁還指出,生態美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包含“生態審美本體論”“詩意的棲居”“四方游戲說”“家園意識”“場所意識”“參與美學”“生態文藝學”以及“生態審美教育”等。
曾永成認為生態美學的核心范疇是“節律感應”?!耙磺猩际窃谔囟ǖ纳鷳B環境的節律感應中生成自己特殊的生命節律的。生命必具節律,節律感應就是以節律形式為中介對生命狀態的體驗和調節。正是這樣,節律感應成了生命存在和活動的一種生態基礎和生態機制”,“所謂審美,無非是通過節律感應對生命節律狀態以及生命意義的優化追求而已”。(25)從節律感應出發,不僅可以從人生命本體的角度回答審美需要的問題、展示美感的產生、功能和內涵,更可以構建出人本生態美學“一點三維”的生態思維框架:“一點”就是指要以節律感應這一基本范疇作為揭示審美活動生態本性的切入點;“三維”分別指審美對象之維的“節律形式”、審美主體之維的“生命節律”和主體與對象互動,在節律感應中獲得的“節律體驗”。這種節律感應很好地體現了人本生態美學中審美活動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實踐雖不再是審美的根源,但依舊在審美過程中起作用,它在體現人的“主體性”的同時,把生命與美的對象性關系也提升到一種“主體性”的關系。
(五)方法論
曾繁仁認為,生態美學研究要“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生態觀的指導;要堅持當代生態整體論、生態存在論的生態哲學觀;要堅持‘后現代’的反思與超越”(26)。這是學界接受度較高、較為普遍應用的方法論。在生態美學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袁鼎生在2005年發表的《整生:生態美學研究方法論》一文中指出,對生態美學的研究應采用整生的方法,他認為“生態的方法是整生精神與整生原則結合的系統生發方法;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歷史走向邏輯統一的生態辯證法;整生圖式展示了生態審美場的生成路徑;整生方法揭示了生態審美場與生態美學耦合并進的規律”(27)。隨后,袁鼎生在“整生”的基礎上擴充了生態美學研究方法論的思路,提出“網絡生態辯證法”。他指出“網絡生態辯證法,是中國傳統的中和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融合與發展”(28),它不僅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文明,還有利于生態美學系統理論的形成,它“在方法與生態的對生中走來,在整生范式、系統超循環范型、環環一化質程以及網絡中和基準的次第形成與實踐中生發”(29)。
(六)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
我國生態美學的誕生始于對西方環境美學的引進,但其發展并未囿于西方環境美學思想,而是在此基礎上融會中國傳統的生態審美智慧,形成一套同西方既“求同”又“存異”的生態美學思想,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中國生態美學”的提出。西方尤其是英美學者大多提倡的是“環境美學”,認為“環境”一詞更能概括要研究的對象,并很好地體現出文學與環境學的跨學科意義,“生態批評”一詞卻顯露出一種“自然崇拜”。中國學者從三個方面論證了“生態”較之環境的優越性:第一,“環境”一詞包含的“包圍、環繞”之意帶有主客二分的意味;而“生態”強調的是整個生態系統,是對二元對立的解構。第二,“環境”一詞牽涉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涵;而“生態”強調的是一種生態整體論。第三,考慮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在當下生態話語中帶來的重要影響,“生態美學”更符合“生生為易”“天人合一”等文化思維構成。
中國有著豐富的生態審美智慧資源,這使我國生態美學研究從開始研究就有著深厚的底蘊,從而與西方的環境美學等有著不同的理論語境。我國生態美學的發展雖起步較西方晚,但勢頭足、發展快,并在各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由從西方引進源頭、在西方后面趨行,轉向與西方并肩同行,并不斷展示出中國特色的魅力。
三、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的反思
綜上所述,中國當代生態美學在理論建構方面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在生態美學的學理基礎、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生態批評的區別與聯系,中西生態美學的區別與聯系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令人欣喜,但是就建構“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形態”來說,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中國古典生態美學的話語形態尚未凝練。當前,我們在生態美學研究的基本學理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對中國古典生態美學話語形態的發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深度不夠。因此,對生態美學的中國古典話語形態進行凝練、對相關話語進行系統闡釋已經勢在必行。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農業經濟形態,中國傳統的社會組織形態是家族宗法制度,而農作物是在一定自然條件下生長起來的,家族也是依靠人口的生育自然形成的,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生”,中國古人是按照植物生長和人口生育的模式,按照生命的誕生和成長來認識世界的?!吨芤住分小疤斓刂蟮略簧薄吧^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等中國古典生態美學的話語形態奠定了“生”之基礎。對生態美學中國古典話語形態的研究需要“文獻先行”,需要對中國古典“生生美學”的文獻材料進行系統的歸類與整理,需要對中國古典生態美學文獻進一步梳理,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古典生態美學話語形態的核心范疇、話語構成方式、話語特征等進行提煉。
第二,現代新儒家生態美學思想尚未引起學者關注。新儒家的美學思想中延續了傳統的“生生美學”思想。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金岳霖、錢穆、唐君毅、方東美、賀麟、馮契等為代表的新儒家學者,他們的思想中彌漫著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描述,他們一方面仍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維范式,用自己的良知心性來感化生命,體悟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培育和滋養了我國的生態批評理論;另一方面又汲取異域之精華,通融中國儒家、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學的內在肌理,依據心性變動來成就功用的原則解讀世界,體現出一種本真的生態途徑。由于中國現代美學的主題限制在“啟蒙與救亡”上,在中國現代美學史的書寫上,還沒有關注到新儒家美學的生態美學思想,現代新儒家學者對中國傳統“生生”美學的繼承和發展還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
第三,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的主導話語形態尚未形成。生態美學話語建構在中國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盡管在生態美學研究的基本學理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主導性的生態美學話語形態尚未形成。當代生態美學的話語形態建構要堅持以生態文明時代為時代坐標,生態美學是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型審美形態,在哲學上以古典的“生生”作為本體論,會通西方存在論和生態整體論,以生態現象學為研究方向,在學術資源上要借鑒中國古代氣本體論生態生命美學為學術資源,同時借鑒西方當代環境美學和生態美學的學術資源。在自然美的基本問題上,生態美學否定了傳統的自然美的實體性、人化特性與靜觀性,強調自然美的關系性、共生性與參與性,并將中國古代“中和”之美引入自然美的領域之中。因而,生態美學的當代話語形態建構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合理的理論資源為我們所用,建構以“生生美學”為本體,會通“存在論美學”為核心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話語體系。在這一話語體系中,“生態文明”“生生美學”“生態存在”“生態審美”“家園之美”和“天地境界”成為核心關鍵詞。
第四,中西生態美學話語會通與互釋的有效路徑尚未形成。中國生態美學與西方生態美學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方生態美學是從自然美學、環境美學中發展而來的,具有從自然到環境再到生態的邏輯相關性。國外生態美學研究內容涉及景觀設計和管理、大地藝術、生物系統等問題,初步地回答了生態學與美學的關系問題,為生態美學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中國的生態美學建設要自覺地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是一種包含有生態維度的美學,這與西方的生態美學、環境美學有著基本區別。我們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設置的框架內從事生態美學的中西互釋與會通研究。中國美學自現代建立以來,就是依照西方美學的話語方式來建構中國美學的話語形態的,西方美學的本體論范疇、審美形態等都被移植到中國美學的話語實踐之中。我們建構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一定要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從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尋找生態美學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資源。當然,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不能夠閉門造車,也要吸收西方生態美學的合理成果。美學畢竟是一門國際化很強的學科,只有在和西方生態美學的對話中,才能夠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系。我們可以通過“生生”美學的存在論闡釋,將“生生”作為當代生態美學話語體系建構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吸收西方自然美學、景觀美學、生態美學、環境美學、生態批評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生態存在”“生態審美”“生態實踐”等關鍵詞的指引下,建構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
第五,尚未建構有效的生態審美范式為美麗中國建設服務。生態美學必須在實踐中發展,在“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中推進美學的綠色變革,使生態美學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支撐和抓手。要建構生態審美范式,以便更好地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智慧支持。生態審美范式的建構要在人與自然共生的基本哲學原則指導之下,將“綠色與生命”作為生態美學全新的審美對象和全新的審美內涵。生態美學作為方法論基礎用于指導美麗中國建設,關鍵在于以生態智慧為內核,在人類的建造活動中付諸愛與智慧,營建人與自然全面和諧的空間格局及其空間形態。生態審美范式本著“人性”與“物性”雙重尊重的原則,將人類存在與地球生態系統密切關聯,將人工干預與自然生命進程有機整合,在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三個理論向度內履行生態智慧,形成自然—社會—精神“三位一體”的范式體系。
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系
短短20年間國內生態美學已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它不僅為美學的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也順應了生態危機下的時代需求。在未來發展中,我們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系,使生態美學成為一種國際通行的話語形態。中國生態美學更應加緊自身建設,帶動相關學科發展,在當下社會語境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承擔起時代的重責。
第一,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時代背景。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應該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關注,這種時代的變遷不僅包括經濟、社會,也包括文化態度,理所當然地還包括哲學、文藝學等人文學科。面對這種重大變遷,學術研究必須轉型以適應時代和現實的需要。生態美學就是美學這一人文學科在生態文明時代的理論轉型。從社會實踐上看,生態美學的發展應與當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社會需求能為生態美學提供豐富的信息、明確的目標方向,為其補充資源、提供動力,使之時刻與現實相結合。以時代要求立足現實來發展生態美學,不僅可以使生態美學獲得相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更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生態美學只有時刻保持與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相一致,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本思想文化根源,促進社會綠色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切中時代的精神命脈,融入社會各領域,獲得更高的認同感。
第二,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原則。生態美學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形態,所以在吸收“生態意識”的同時,生態美學的發展還要結合美學的特性,不能忽視其美學價值。加強生態美學的系統理論建設,在未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踐行生態人文主義。當代生態美學觀與文學觀建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生態觀、人文觀與審美觀的統一,應該走向生態人文主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符合人的詩意的棲居的目標。(2)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建構要履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保護生物圈這個包含人類在內的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完整與美麗是生態美學中國話語形態建構的基本目標,因為這個生態系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是我們的生生本體。(3)多學科協調共建生態美學。生態美學的發展具有鮮明的跨學科性質,其中不僅包含美學,還涉及生態學、環境學、倫理學、宗教、哲學、人類學等一系列學科,其內容與理論維度非常豐富,這一包羅萬象的學科要加強理論建設、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應注意吸收多學科的知識結構。(4)重視生態審美實踐。生態美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我們要將生態美學付諸生態實踐,進而作為方法論基礎應用于美麗中國建設,關鍵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歸,促進美學的綠色變革。
第三,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要充分挖掘、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我國生態美學一經產生便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便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但是,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挖掘還不夠。未來的發展應繼續加強對傳統文化深度和廣度的挖掘,用現代思維方式激活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我國目前對傳統生態思想的挖掘整理多集中于古代典籍和儒釋道等各家的學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關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意識,重視民族文化中的優秀生態內涵。我國農耕文明積累下的傳統文化智慧以及美學形態與西方靜態認識論的美不同,它飽含著生命的活力和生態天地萬物的生命關聯,所以在挖掘傳統生態智慧發展生態美學的同時,還應該關注生態美學與生命美學的關聯。
第四,在中西對話中建設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系。生態美學雖然一開始是從西方引進的,但在不斷發展中,我國生態美學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并在一些方面獲得重要突破,可以與西方進行平等的對話,各取所長。中國的生態美學必須在中西互釋與會通中加以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保護地球環境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利益,這是中西生態美學會通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在對待生態環境問題上,中西方在時間、語境和文化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由此也構成中西生態美學對話的可能性。從時間上看,西方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生態環境問題就已經凸顯出來,中國則是近30年才凸顯出來。從語境上看,西方生態美學凸顯了“環境”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而中國生態美學以“生態整體主義”為重心,凸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從文化上看,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以農業為中心古典形態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一種原生性的文化;西方則是以商業和海洋為中心的科技文化,生態文化是在工業文明興起之后興起的,因而是一種后生性的文化。
在理論層面上,我們要將中國原生態的“生生”美學與西方的“存在論”審美觀進行貫通,建構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美學話語形態,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資源,尋求中國傳統“生生”美學與西方“存在論”美學會通的方法與途徑。通過這種互釋與會通,達到超越工業文明時代物質之美的局限,達成一種會通中西的生態美學話語形態。
①[俄]Н.Б.曼科夫斯卡婭:《國外生態美學(上)》,由之譯,《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第11期。
②③④李欣復:《論生態美學》,《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
⑤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9頁。
⑥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頁。
⑦袁鼎生:《審美生態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第17頁。
⑧2009年,其修訂版問世,收錄了作者在2001年至2009年期間與生態美學相關的論文,共39篇,在原有基礎上對生態存在論美學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將生態美學的學理性問題闡釋得更加清晰。
⑨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
⑩曾繁仁:《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觀》,《文藝評論》2005年第4期。
(11)(12)彭鋒:《完美的自然——當代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1、5頁。
(13)(14)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序”第7頁。
(15)曾繁仁:《轉型期的中國美學》,商務印書館,2007年,“序言”第2—3頁。
(16)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1頁。
(17)程相占:《生生美學的十年進程》,《鄱陽湖學刊》2012年第6期。
(18)劉成紀:《從實踐、生命走向生態——新時期中國美學的理論進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19)(26)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81—282、20—21頁。
(20)(25)曾永成:《人本生態觀與美學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21)陳望衡:《生態美學及其哲學基礎》,《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22)劉恒?。骸墩撋鷳B美學的本源性——生態美學:一種新視域》,《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23)王玉蘭:《簡論中國古代天道觀對生態美學的啟示》,《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4)儀平策:《從現代人類學范式看生態美學研究》,《學術月刊》2003年第2期。
(27)袁鼎生:《整生:生態美學研究方法論》,《思想戰線》2005年第4期。
(28)(29)袁鼎生:《論生態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春之卷,第72頁。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非商業用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使用了您擁有著作權的作品,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